中國政府網 | | |
區級部門
區級部門
|
鄉鎮街道
鄉鎮街道
您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萬州動態

“治水”變“智水” 萬(wan) 州“智慧水利”完工試運行 實現水利管理“一網全感知、動態全掌握、業(ye) 務全協同、態勢全管控”

日期:2025-03-10 來源:萬州時報
語音播報

本報訊 (記者 堯華燕)“前端AI智能識別,終端係統對河流出現的險情自動預警、自動分析、自動推演,治水變得更智能,群眾(zhong) 安全更有保障。”點開大屏,指著實時監測的河流畫麵和數據信息,萬(wan) 州區水文與(yu) 水旱災害防禦中心有關(guan) 工作人員歐和順說道。

近日,記者獲悉,為(wei) 應對嚴(yan) 峻防汛形勢,我區於(yu) 2024年啟動水災害防禦基礎設施與(yu) 管理提升工程。經過搶抓建設,該工程目前建設全麵完工,並投入試運行,全區洪水防禦、水資源管理、水利設施運行、自來水供水等進入了智慧時代。

記者看到,工作人員鼠標輕點,就進入該係統水旱災害防禦頁麵,全區主要河流的實時水位、水位漲幅以及周邊雨情一目了然,同時可查看任意點位上的實時監控畫麵。

“在主要河流重要點位布置了水位標尺、智能攝像球機以及預警喇叭,一旦水位超過標尺上的警戒線,球機AI識別後就會(hui) 向終端反饋,終端便進行自動響應,除了在前端發出相應的預警提醒外,在終端將進行大數據分析,甚至推演,為(wei) 決(jue) 策提供信息支撐。”歐和順介紹,有了這樣的“智慧大腦”,河流險情就會(hui) 得到迅速發現、預警以及處置。

據了解,該工程充分融合運用雲(yun) 計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移動互聯、人工智能、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整合利用重慶市、萬(wan) 州區已建信息化資源,通過信息資源整合、天空地一體(ti) 化動態感知、智能應用等技術手段,以構建數字孿生流域為(wei) 核心,強化水災害防禦管理、河道事務綜合監管、河長製工作管理、水庫大壩安全監管等智能應用,實現我區水利管理“一網全感知、動態全掌握、業(ye) 務全協同、態勢全管控”,是我區按照水安全、水資源、水生態、水工程和水事務五水架構構建的“智慧水利”體(ti) 係。

該體(ti) 係在水利工程方麵建設了116處水文測報、7處生態流量監測、1處農(nong) 村供水工程監測、構建流域場景、山洪防禦場景、水環境監管場景、生態流量監管場景、取用水監管場景、農(nong) 村供水監管場景等水文設施工程,建設45處水庫樞紐配套設施、構建水庫運行安全場景等水庫樞紐工程,建設8處河道智能視頻監控、1套無人機設備、構建水域岸線監管場景、河長製管理場景等河道整治工程,建設數據資源(含BIM模型)、構建中小河流洪水防禦場景、綜合門戶、“萬(wan) 州智水”移動端等城市防洪工程。在電子工程方麵,建設了計算、存儲(chu) 、安全資源等電子機房工程,升級萬(wan) 州區防汛會(hui) 商調度中心及分中心智能化係統工程。在信息歸集方麵,共享整合利用了市區級10個(ge) 業(ye) 務應用,共享接入已建涉水相關(guan) 監控設備近2000個(ge) ,共享入庫數據上億(yi) 條,橫跨共享水利、氣象、環保、住建、城管、鄉(xiang) 鎮等多部門。

自試運行以來,萬(wan) 州“智慧水利”係統發布洪水預警93次,提醒89人避險轉移,支撐191座水庫運行管理,支撐22條河流、743名河長管河治河工作,對13條生態流量考核河流及96處小水電下泄進行監管,預報19處水源供水不足風險,讓“治水”變成了“智水”。
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麵